Portrait Cannes Andrei(c)Vladimir Michukov  

安德烈薩金賽夫,1964年生於俄羅斯,1990年畢業於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。在當代知名的俄羅斯導演當中,他的電影簡潔又有力,被讚譽具有已故名導塔可夫斯基的風格,是後蘇聯時代最受矚目的俄羅斯大師級導演之一。安德烈薩金賽夫於1990年代曾在劇場及電視劇擔任演員,進而開始導演生涯。

 

2003年,薩金賽夫推出驚艷影壇的處女作《歸鄉》(The Return),此作品中包括導演與劇組中重要角色都是新人。《歸鄉》奪下2003年威尼斯金獅獎、最佳新導演獎,並得到2004年金球獎提名。《歸鄉》深刻描述失散多年後再相聚的父子衝突,影評譽為:關於愛、失落與歲月追趕的崇高電影。

 

薩金賽夫的第二部電影《將愛放逐》(The Banishment)入圍2007年坎城影展競賽片,男主角Konstantin Lavronenko奪得最佳男主角獎,這是俄羅斯演員首次獲得此獎項。

 

2011年,薩金賽夫的第三部電影《艾蓮娜》(Elena)在第64屆坎城影展進行首映,奪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,這部電影同時獲得眾多國際獎項。

 

《纏繞之蛇》是安德烈薩金賽夫的第四部作品。不同於前三部作品的單一故事主軸,《纏繞之蛇》以多重支線述說一個龐大故事;故事架構來自於「約伯紀」,同時探討現今俄羅斯社會嚴重的貪婪腐敗問題。在電影中,薩金賽夫將擅長的冷冽長鏡頭運用得淋漓盡致,深刻傳達主角無助徬徨、憤怒但無解的心情。《纏繞之蛇》已奪得多項國際大獎,包括2014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,同時將代表俄羅斯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。

 

index-pic  

 【導演的話】

當一個人因為生活需求與不確定感,感受到焦慮緊抓著他不放;當他被茫然未知的未來所淹沒,害怕自己愛的人,也恐懼死亡的徘徊,他除了放棄自己的人身自由與自由意志,還能怎麼做?他是否會心甘情願地交出這些珍貴事物給可信賴的對象,來交換不確定的安全感、社會保障,甚至是交託給虛無飄渺的社會體制與國家權威?

 

知名的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·霍布斯(Thomas Hobbes)對「國家」的看法是,這像是人與魔鬼的交易!他認為這是人所創造的怪物,來阻止「所有人與所有人交戰」;並透過可理解的意願來換取「安全」,但換取的代價是人唯一真實的擁有物─「自由」。

 

就像我們所有人從出生時就背負著原罪一般,我們都出生在「國家」中。國家對於個人所擁有的無形力量似乎無上限。

 

長久以來,在俄羅斯,個人與國家之間艱苦的同盟關係一直是日常生活的主題。如果說,我的電影是紮根於俄羅斯的土地,那只是因為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親屬關係、基因血脈。但我深信,不管我們每個人是生活在最發展進步或最落後的社會中,有天我們都得面對這個選擇題:是要活得像個奴隸還是像個自由人。然而,若我們天真的認為有種國家權力可讓我們自由做這個選擇,那絕對是個嚴重的錯誤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,一定會有個時刻他必須與制度、與世界正面相對;必須為了正義與公道挺身而出,為了神站出來。

 

今天,我們還能拋出這些問題給觀眾,還能在我們的土地上找到悲劇英雄,一位上帝之子,一個亙古不變的悲劇角色。這就是對我及這部電影的團隊而言,認為我們的家鄉尚未完全迷失的原因。

 

電影預告(Youtube):http://youtu.be/fZR_Xvr6GUE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Pomifi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